北海市外沙,大排档一溜排开,这里是外地游人必至之处。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海鲜,更时时可以见到马达轰响的竹排在近海处穿梭驶过,煞是热闹。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渔乐图,这种仅用几根竹竿捆扎捆扎,再安上一部3匹马达便敢下到风起浪涌的大海里的竹排,是一种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并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非法捕鱼船。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苏冠群说:这种竹排属“三无”(无船籍证、船籍港和船名号)渔船,由于抗风浪能力极差,所以只在几米至十几米水深的近海游弋。别看船小,但杀伤力颇大。竹排采用的大多为刺网、拖网等非法渔具,主要猎获对象是虾和螃蟹。由于近海多是小虾、小蟹,所以对渔业资源破坏很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竹排的主人并不是渔民,而大多是农民,除本地农民外,大多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省。由于地少人多,富余劳动力只好另寻生路;而有些贫困地区,农民为求温饱,也离乡别土下海谋生。近年更有一些下岗职工也参与其间。这些非渔劳力纷纷下海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大患。
南海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渔政处处长吴永祥说:非渔劳力下海首先是导致“三无”渔船剧增,海洋捕捞能力猛长,使海洋资源更加不堪重负。下海农民除了一部分操竹排生涯外,更多的是受雇于渔老板,或者自造“三无”渔船下到远海。目前南海海区渔船有7万艘之多,其中近三分之一约2万艘属“三无”渔船,而属于农民的“三无”渔船不在少数。目前在广西,仅竹排一项估计就约有2000多个。它直接导致本已严重超出的渔业捕捞能力雪上加霜。农民往往是农忙时回家种田,农闲时下海捕鱼,而这也正是鱼虾幼鱼的产卵期,所以破坏尤大,使捕捞能力不断膨胀与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矛盾更加尖锐。
其二是使当地渔民生计受到影响。农民大量涌入海区,导致渔业劳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下降。渔业资源的减少使渔民渔获量减少,生产成本上升,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渔民的收入。
其三,由于建造“三无”渔船,大批林木惨遭砍伐,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过去南海二千里防风林如沿海绿色长城,如今已荡然无存。
其四,下海农民多为“旱鸭子”,不谙水性,一旦落水,往往被溺。而“三无”渔船隐患重重,小小竹排难抗风浪,海上事故频频,严重影响海上安全生产。
此外,农民下海还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然而由于下海农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十分分散,所以管理十分困难,打击难见成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要截流,更需要堵源,非渔政部门一家所能独任,而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方能克奏全功。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协调管理,保护好我们的近海渔业资源!